一、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介绍
农作物育种培育需要丰富的农作物育种材料,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作用就是收集和保存这些农作物种质资源。它能够确保农作物种质资源在较长的时间里依然保持良好的特性,同时对于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指运用种子低温保存、超低温保存及种质离体保存等方法来保存以种质为主体的种质资源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设备。具备智能控制功能,低温低湿环境,其保存的材料可随时提供给科研、教学及育种单位研究利用及其国际交换。
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作用用途
1、种质资源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长期贮存作物种质,保证种质在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仍具有原有的遗传特性和很高的发芽力。这对于保护和保存珍稀、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研究支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为生物学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种质和研究材料。通过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共享,科学家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种质的遗传特性、育种潜力和生产应用价值,为新品种的培育和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力支持。
3、农业科技创新: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不仅保存了珍贵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更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对种质资源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出适应不同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4、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和运行也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通过保存和研究种质资源,可以提供可靠的种子来源,确保农业生产中品种的纯正和质量,防止因品种退化或种子质量问题导致的产量下降和品质受损。同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农业朝着更加环保、高效和安全的方向发展。
三、农作物种质资源如何保护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以非原生境保护与原生境保护为基础的整体保护策略,其要点:
1、每一种作物种质类型,依据其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的需求,需发展适宜的保存方式/技术,实现种质资源遗传完整性或潜在进化能力的保护;
2、一种作物种质资源,需组合多种保存方式,对其全体基因源实现完整的保护;
3、在国家(区域)层面,需采用原生境和非原生境保护的方式,以及实行中期、长期与备份保存机制,实现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保护,以供持续利用。
现如今我国已建成包括长期库、中期库、复份库、种质圃、试管苗库、超低温库在内的非原生境保存设施55个和原生境保护点214个,在国家层面上初步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实现了整体保护,保存总量达到52.8万份,为我国作物育种、种业发展和农业原始创新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